<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名师网

        登录 注册
        聚力搭建“活动”之梯 助力素养拾级而上——统编小学语文三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案例
        活动类型:
        作者:岱山县衢山镇敬业小学 林芷羽      发布时间:2023-02-04 16:22:02 评论(0 阅读(24
        活动背景

        犹记得在2022年6月底,我拿到了赵老师赠送的《大概念教学》一书,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并了解“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没想到不过短短几个月,我们就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集体备课与实践。

        我就像一个追赶时代的人,不断涌现的专业名词敦促着我不停学习、攀爬与提升,就这样,在不断的创新与尝试中我获得了全新且特别的教学体验,而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收获了与众不同的学习成果。我曾在第一单元教学结束后问过孩子们学后的感受,他们用了很多词语回答我——有趣、特别、好玩、想继续学、和以前不一样……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反馈,我才更有信心继续尝试。

        在八个单元的实践中,我从按部就班教学到根据学情不断改变,似乎对单元整体设计与教学有了些许更成熟的理解,也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发现了一些当下单元整体设计与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提炼了一些有助于单元整体设计与教学的方法。接下来就将以统编小学语文三上第七单元的教学过程为例,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反思三方面谈谈如何以串联式的活动经历、丰富的活动成果、多元化的活动形式、高收益的活动内容达成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构化的单元学习活动是单元整体设计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占比最大的内容,因此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主要以结构化的单元学习活动为主。

        之所以选择第七单元为主要阐述对象,一是因为这是后期的内容,我在前几个单元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些许经验,可以更好地形成对比,二是因为这是学生反应相对比较好的,也是我教学相对比较顺利的一个单元,更值得我从中去挖掘一些特别之处。

        前文已经提及,这些单元整体设计是全县语文教师合作后的成果,质量相对较高,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领域,其形成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因此在每一单元教学之前,我都花了很长时间对单元整体设计进行学习与钻研,努力在解决已知问题的基础上改造出更加完善的、更适合我班学生的单元整体设计,这一单元也是如此。

        (一)多向关联,调整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其实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当下现行的大单元教学,其目的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进行整体教学之前,我常常会思考:我究竟要让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做什么?当然,这样的思考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我会根据《义务365 Meten_365bet官方体育投注_365betasia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教材内容、单元人文主题、单元语文要素、现实生活需要等进行整体思考。

        以三上第七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是由敬桂教共体完成的,我简单描述原本的设计思路: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我与自然”出发,结合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和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设计了制作森林报的单元学习任务,同时在过程中又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和每篇课文的特色设计了摘抄自然之声、仿写自然之书、辩论自然之情三个子任务。

        经过仔细研读后会发现这样的单元学习活动呈现出割裂感,核心活动与课时活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就使单元整体教学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换言之,即便不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这些活动依旧能够开展。于是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对这一单元的学习活动进行了结构化的调整,使活动与活动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1.关联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调整创设真实情境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编排的三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和《父亲、树林和鸟》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其实在统编教材中与自然这一主题有关的课文可不少。(见下表1)

        1  统编教材中与“自然”有关的单元

        册数

        人文主题

        课文编排

        学习要点

        一上第四单元

        自然

        《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

        唤醒四季感受,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上第一单元

        大自然的秘密

        《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

        传授关于大自然的科学知识。

        二上第二单元

        识字单元

        大自然中的场景、事物等

        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下第六单元

        大自然的秘密

        《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

        展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三上第七单元

        我与自然

        《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

        观察大自然,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上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

        《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

        感受自然的雄奇多姿,静谧清幽之美。

        五上第七单元

        自然之趣

        《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

        感受自然景致的情趣。

        从上表中可知,一二年级时学生学习与大自然相关的课文更侧重于被动接受,是借助课文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初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而从三年级开始更加侧重于学生对大自然的主动观察、感悟等,将自己也置于大自然之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因此我想,这一单元的学习应当更加侧重于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要怎么做。

        再看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第一个语文要素指向阅读,根据三年级上册的编排规律,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重点在于“关注”;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重点在于“理解”;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提升到了“积累(运用)”的阶段了。从关注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更好地学习如何在关注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运用)。

        这样看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单元学习要点其实是一致的,如果把单元人文主题跟语文要素当做一个整体来看我们就可以在观察、发现、分享自然之美这样一个情境之下开展学习活动。由此,我在原来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真实情境的调整:

        亲爱的同学们,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你们化身为小小摄影者用照片与文字记录下了你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单元我们将化身“森林使者”,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生动美好,用生动的语言记录大自然的生动美好,更要和伙伴们合作完成一份《森林报》,把大自然的生动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2.关联新课标,调整单元整体设计方向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和“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很明显,因此我在进行解读的时候,将两个语文要素分别关联了两个学习任务群。前者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对生动语言的体验、梳理和积累。后者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见下表2)

        2 语文要素与新课标的关联

        语言要素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所属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学习内容

        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在语言积累和运用过程中,体会同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提示

        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

        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从以上梳理的内容可知,其中提及的次数最多的词语是感受、积累与表达,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当从这三个词语进行突破,挖掘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架构恰如其分的单元活动与课时活动。

        先说说感受、积累与表达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感受是指受到(影响),联系“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这一语文要素,说明学生要受到“课文生动的语言”的影响,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联想等多种方式感受语言的生动。当学生对生动的语言有了自主的感知之后就可以对其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积累了,最后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积累的生动的语言进行文学表达。简单提炼一下就是:用丰富的语言积累助推准确生动的表达。

        三者应当呈现这样顺接的递进关系,那么本单元的整体教学也应当是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感受、积累与表达,如此一来,也就确定了这一单元的大致教学方向了。联系原先的单元整体设计进行调整:《森林报》这一制作任务是否能够体现学生感受、积累与表达的过程与结果?我认为是可以的,当然与之前的思路有所不同,不单单联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与整单元的内容有可以进行联结。《森林报》可以分割为各个不同的栏目,如积累栏、仿写小天地等,以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栏目,体现学生思维不断进步的过程。

        3.关联教材内容,调整课时活动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第七单元的单元核心活动已经调整完毕,接下来就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分步调整课时活动,使其能和单元核心活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之前的设计中,课时活动的设计主要以单课为主,缺乏单课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制作《森林报》这一核心活动的联系,因此,我在调整的过程中着重挖掘教材特点,以“积累的内容与形式”为线索将各个活动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串联。

        先说“积累的形式”,单从“积累”这个词语的表面含义来看,我们常常会将其简单地定义为“摘抄”,当然这也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栏目中就进行了明确的说明。但是积累的方式不止摘抄,从课后题来看,我们还可以进行朗读、背诵、仿写,如《大自然的声音》课后第1题“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2~3自然段。”课后小练笔“写写自己听到的美妙的声音”。所以在设计课时活动的时候要将摘抄啊、朗读、背诵、仿写根据文本特点相机进行穿插学习。

        再说积累的内容,积累的内容应当与“自然”这一大主题密切关联,同时应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摘抄这一形式来说,可以抓住每一课文的特点,如《大自然的声音》重点关注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读不完的大书》重点关注特别的四字词语、让人感觉有“无限乐趣”的语句;《父亲、树林和鸟》重点关注修饰语连用的语句等。课外的可以是与大自然有关的成语、古诗、自然现象等。

        三上第七单元课时活动一览图.png 

        1 三上第七单元课时活动一览图

        (二)问题推动进步,调整单元整体设计的细节

        我们都是单元整体设计的探索者,我们更可以从自己的教学感受以及学生的生动反馈中发现设计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成为了我改进单元整体设计的依据。

        根据先前几个单元的实践,我发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教学耗时过长。虽然教学的文本内容没有改变,但是在过程中需要完成的课时活动(学习任务)却增加了,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要另外进行小兴安岭四季名片和家乡四季名片的制作,图文并茂,相对比较耗时。所以在调整本单元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着重避免这样耗时的活动任务或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将特色的课时活动与作业本中的题目结合起来。比如《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大自然的语言”图文卡的设计,《读不完的大书》中的仿写等语文作业本中就有的题目,只是换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2.老套的学习情境、表现性任务。纵观这几个单元学习情境及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兴趣在逐步降低,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所设想对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及活动任务都比较老套,无外乎摘抄卡、朗诵会、分享会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随着这些重复出现的学习活动渐渐丧失了。所以在调整本单元的整体设计的时候,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启动课上并不是由我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而是请他们帮忙设想他们最想做、最合适的活动,他们给了我很多灵感,最终在全班的商讨下确定了制作《森林报》这一核心任务。当然三年级学生的思路总是有限的,总少不了老师在一旁“推波助澜”,但即便如此这也是经过他们集体商讨、赞同的,他们更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做。

        3.较重的学习负担。其实就我班而言,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有不少,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低下,有时候需要图文并茂的学习任务他们并不觉得有趣,反而会随着学习活动的增加而选择逃避。这不难发现,有时候我们设计的学习活动其实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负担,所以我在调整本单元的整体设计的时候也以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为目标之一,如所有学习任务都在课堂内完成,提前准备好学生需要的插图、贴纸,用四人小组合作代替个人完成等,尽量不让他们感到负担。


        案例过程

        在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第七单元整体设计的调整之后,就要进行教学实施了。我想真正实施过的老师一定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即便事先做了充分的设想、完全的准备,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因此我们常常无法完全按照原本的设计进行教学,往往会根据学情边教边改,而这一单元的实施同样也是如此。

        上文的“三上第七单元课时活动一览图”已经呈现了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课时活动的安排,接下来就将根据课时活动的实际开展阐述真实的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过程。

        (一)单元启动课:激发兴趣,明确任务

        我个人认为,单元启动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单元学习的任务、知晓学习任务的评价标准,只要能达成这三点,自然能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开展助力。鉴于前几个单元的教学已经让学生有了疲惫感,因此这一单元我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任务,当然我在心中已经有了整体的考量,是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

        3 单元启动课环节设计


        环节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

        自主阅读第七单元课文。

        引导学生发现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人与自然”。

        环节二

        仔细研读单元语文要素,联结第一单元学习活动,尝试自主设计单元任务,并师生探讨确定单元核心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设计更好的学习活动助力。

        环节三

        再次阅读课文内容,深度联结作业本中习题,小组合作探讨课时活动,并由师生探讨确定。

        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能力,让课时活动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一部分。

        环节四

        师生合作明确单元评价标准,小组合作初步划分任务安排。

        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小组合作、互相帮助的意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成果质量。

        从以上的环节设计可知,整个单元启动课已经成为学生的阵地,老师只是在一旁辅助学生。但是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设计出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单元核心活动是很有难度的,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也比较局限,只能想到制作摘抄卡这样的活动,于是我就建议学生将制作摘抄卡作为其中的一个课时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形式可以将我们的成果都容纳进去呢?慢慢的,学生想到了制作手抄报等,就这样,结合单元人文主题想出了制作《森林报》。不过整个过程也确实有我牵引的意味,在课间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我就出示了舟山晚报,已经在学生心底打下了一个模糊的影子。

        (二)课时教学:持续激发学习动力

        在课时教学中要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件挺困难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尽量弱化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让学生有更强的课堂参与感,也尽可能挤出时间让他们完成个体任务和小组任务。

        1.教学《大自然的声音》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练习用三种不同的摘抄形式进行拟声词的摘抄,虽然确实是对学习内容的落实,但在完成后我反复思量,总是觉得这样的摘抄过于局限,因此为了弥补这一问题,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了大自然主题的摘抄。四人小组合作,一人“分类摘抄”,一人“注明出处”,一人“写出感受”,一人进行美化,这一切都在课堂内完成,让“摘抄栏”成为了《森林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学生作品“小组合作摘抄卡”.png 

        2 学生作品“小组合作摘抄卡”

        因为《读不完的大书》一课中的仿写是作业本中的原题,同时也考虑到《森林报》的版面有限,因此并没有呈现在《森林报》中,在此也不过多赘述。

        2.教学《父亲、树林和鸟》

        大自然中有很多语言,只要我们能如同文中的父亲一般亲近自然、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经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文中父亲“闻味知鸟”“听声知鸟”“看叶知鸟”的本领十分敬佩,因此我也引导学生学着文中父亲的样子去近距离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告诉我们的秘密。

        这样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较高质量地完成了“大自然的语言”图文卡,但是《森林报》篇幅有限,不可能“人人上报”,因此学生又化身成为了“报社编辑”,通过组内分享—组内自荐—组内讨论的流程将更高质量的作品留在了森林报上。当然我们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啊,未能上报的作品采用“流动展览”的方式,贴在了白板上,流动展示了一周,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作品“大自然的语言”图文卡1.png学生作品“大自然的语言”图文卡2.png 

        3 学生作品“大自然的语言”图文卡

        3.教学《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身边的“小事”》,乍一看,好像和整个单元的活动联系并不密切,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身边的“小事”所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完全可以和“保护大自然”或“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口语交际一课时,我先以书中的四幅图片为例,指导学生学会用“现象+事例+看法”或“想法+影响+建议”的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后就为学生创造了“话说大自然”这一小情境,让学生照样子把自己的看法写在便利贴上,最后一起贴在森林报“我们的看法”栏目中,让每一位学生的看法都能得到展示。

        不过整个过程还是存在遗憾,首先就是学生的思维实在太局限了,无法扩展更多人类对大自然十分温暖的或不文明的行为,以致于学生写的内容大同小异,有些甚至与自然无关。其次就是本课时的内容过满,原本的“说”提升为了“写”,确实是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做法,更像是为了让最后的学习成果更丰富而努力,没有考虑活动的实际作用,是违背了自己的初衷的。这一课时的活动设计应当再深思熟虑才是。

                  学生作品“我们的看法”便签卡1.png学生作品“我们的看法”便签卡2.png 

        4 学生作品“我们的看法”便签卡

        (三)单元总结:成果展示,放大优点

        经过多个课时的学习与实践,每一个学生的成果都是满满当当的。一开始,学生认为要把这么一大张森林报填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结果到最后,最大的困难不是填满而是筛选与美化,如何让自己小组的森林报脱颖而出成了他们思考的重点。所以在单元总结课上小组成员化身为了插画师、排版师,齐心协力制作完成了一份森林报。

        这一次我全程没有参与,完全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教室里那么热火朝天的样子,每一个学生都在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画图、有的填色、有的画边框、有的撕双面胶……小组成员之间异常和谐,速度也比我想象得更快,这也可能与我让他们提前去设想有关。

        这次我特别观察了第六小组,这个小组的整体力量是比较薄弱的,也是我之前最担忧的一个小组。小组内有三个男孩子,其中一个男孩子在智力上有些许欠缺,总是无意识地流口水,孩子们对他有些偏见,在平常的小组合作中也总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还有一个男孩子非常调皮,屁股根本挨不到凳子上,上课只能专心听5—10分钟。唯一的一个女孩子在组内成绩比较好,但是非常内向。之前小组合作的时候,我总是会去协助他们组。但是这一次我控制住了自己,完全没有帮忙,只是在排版的时候给了一句建议。他们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不是说他们最终的成果质量很高,而是每一个成员都在参与,整个过程非常安静、有序。那个坐不住的男孩子提供了整体的布局想法,把不同的作品一张一张摆好,问大家这样好看吗?得到肯定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在接下来的合作中更加卖力了。下课以后,我和班主任相互配合着用阳光币鼓励了他,一整天他都把阳光币贴在手背上,肉眼可见的高兴。另外那位智力有欠缺的男孩主动承担了描边的工作,用不同颜色的笔给森林报画上了边框,还把组员用铅笔写的字用黑笔进行了勾边。看到他的表现,我在分享会上大大夸奖了他,孩子们也给予了他最真诚的掌声。男孩子的妈妈还特意打电话来告诉我孩子回去非常高兴,从坐在电瓶车上开始说到晚上睡觉还不肯停。看到学生有这么高的参与热情,我想已经是这一单元最大的收获了。

        最后,我和班主任商量用班会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了森林报的集体展示,每一张森林报都是每一个学生的作品,他们介绍的热情也非常高,滔滔不绝。最后让他们自己把森林报贴在了主题墙上,刚好第二天就是线下家长会,学生们都拉着爸爸妈妈看我们班主题墙上的作品,看着孩子们和家长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想这才是教学最大的意义吧!

                  学生作品“森林报”1.png学生作品“森林报”2.png 

        5 学生作品“森林报”

        可能会有老师有疑问,森林报的篇幅有限,并没有将全部成果上报,这是否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其实,我也考虑了这个问题,所以从第一单元的实践开始,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本活页本,这本活页本原本是用来做读书笔记的,现在发挥了他更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果展示本。所有未能上墙的作品,我先利用白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流动展示,就像在制作“大自然的语言”图文卡的时候一样。在流动展示结束后,或主题墙上的作品进行更新的时候,所有作品都会回到孩子们手中,由他们自主粘贴在活页本中,可供随时阅览。虽然现在孩子们活页本上的作品并不多,不过我想随着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的深入,一定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出现!


        案例反思

        对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我们每一个小语人都还在摸索中,以致于在教学中我常常会怀疑自己,我这样做对吗,好吗?但很遗憾,我总是得不到非常确切的答案。一是因为身边的同事们也都还是初学者,二是因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我很难对自己的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做出明确且公正的判断。不过通过与其他班级的对比、与教研组同事的探讨和对学生日常学习状态的分析,我简单提炼出了几点应对当下普遍性难题的实践性策略。

        (一)践行串联式的活动经历

        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依托情境布置一个单元核心活动(即表现性任务)和多个课时活动(即子任务)。但在实践时,老师们普遍觉得好像上着上着把情境和活动给弄丢了,还是像以前一样教学,失去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我想,教学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你觉得在过程中完全撇开了真实的情境时,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课文与情境、情境与活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换言之,情境、核心活动与课时活动都成为了独立的部分。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就要以真实的学习情境为活动背景,以唯一的单元核心活动为出发点,衍生出多个串联式的课时活动,最后将这些课时活动搭成阶梯,让学生像走楼梯一样,一步一步稳稳地前进,以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正如我在第七单元的实践,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思维路径:大自然之美需要我们观察、欣赏与分享,分享的途径是什么?制作森林报。分享的内容是什么?联系课时内容,即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语言、我们的看法等,如此就可以用填充森林报各个栏目的方式设计课时活动。这样一来,课时活动就是从核心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他们之间的联系会异常密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都由这样一个完成森林报的目标串联着,就不会上着上着就把情境和活动弄丢啦!

        (二)践行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机制

        纵观三上八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很大一部分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当然这是由于单元特色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通过多个单元的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质量越来越低,更有甚者选择逃避不做。究其根本,就是对于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份甚至多份学习成果是有较大难度的,繁重的学习任务、不尽人意的学习成果渐渐消磨了他们的兴趣。

        所以个人建议在设计单元学习活动的时候,包括核心活动和课时子活动,都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构成,以具体的学习内容为基础,设计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尤其是一些有难度的活动,更应该通过同桌合作、伙伴合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再加上三年级的孩子正在学习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难题,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多多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

        那么怎么样的活动适合个人完成,怎么样的活动适合小组合作呢?1.思考学习活动的目的。在布置学习活动之前,我们就要想好让学生完成这个活动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个体能力的,那么就应该用个人完成的方式。比如《读不完的大书》一课中的仿写题,像这样“事物+感受”的写作方法对后期学生写作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2.思考学习活动的难度。设想这个学习活动对班里中等学生即大部分学生的难度系数如何,如果难度过高,那么就可以考虑用合作的方式完成。比如制作《森林报》,其容量大、内容种类多,制作难度较大,因此用多人合作的方式更佳。3.思考学习活动的完成时间。在布置活动之前,要思考完成这样一个学习活动学生大致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如果耗时较长就应该采用合作的方式。比如制作“我们的看法”便签卡,考虑到一张便签是十分单调的,也体现不了所有组员的看法,因此就采用合作的方式,每位组员完成一小张便利贴,而后拼接成一张,这样不仅省时,效果也比个人完成更好。

        三上第七单元个体、小组活动安排图.png 

        6 三上第七单元个体、小组活动安排图

        (三)践行多元化的活动形式

        践行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主要是从学生贪图新鲜的心理出发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逐个单元对比同一学生的作品,对比同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尤其是单元启动课,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降低。学生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设计的活动形式太单一了,几乎就是抄写+画图,只是套上了不同的外壳。

        学生往往会对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活动形式产生极大的兴趣,比如第二单元的树叶贴画,第六单元的明信片制作,他们在单元启动课上就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很想赶快尝试。所以我们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的时候也要有意识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整个单元的活动更加多元、更加吸引人。

        但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我们要紧跟“潮流”,挖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兴趣点,比如做手账、拼图、发抖音等,将我们的活动设计套上潮流的外衣,非必要、不重复。另一方面我们要“拿捏”学生心理,让我们的活动始终保持一种神秘感,可能揭开面纱的结果也不过如此,但是一定要吊着学生的心,让他们始终保持着较高昂的学习动力。比如单元启动课上不用把所有活动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像游戏闯关一样,成功一关揭秘一关,让学生始终有积极参与的劲头。

        (四)设计高收益的活动内容

        何为高收益?在我看来,如果一个核心活动或是课时活动能达成超过两个学习目标,那就是一个高收益的活动,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学生花一份时间就能有两份收获,教师花一份时间就能完成两份工作,不管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都是相当有益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设计出高收益的学习活动呢?1.立足语文作业本。我想老师们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省编的语文作业本不好做啊,尤其是小练笔,学生做得七零八落,老师批得头昏眼花。如果我们能把语文作业本中的题目进行包装,变成核心活动或课时活动就为学生和自己减轻了不少负担。就像《父亲、树林和鸟》作业本中的第5题“搜集大自然的语言”,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森林报”栏目中的“大自然的语言”图文卡,既完成了作业本中的题目,又完成了课时活动,还完成了一部分核心任务,一举多得。2.立足学校德育活动。丰富的德育活动能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格外多彩,但是不可否认,很多德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学生较多的休息时间,因为学生要额外完成很多拍摄视频、制作手抄报等任务,不过如果能将德育活动和单元学习活动进行整合,或将德育活动进行包装,让学生作品能够两用,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更可以丰富单元活动内容。

        结构化的单元学习活动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对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成功、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健康成长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将活动设计放在更显着、更重要的位置,用串联式的活动经历、丰富的活动成果、多元化的活动形式、高收益的活动内容达成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真正让结构化的单元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阶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